王東生,中共黨員,農行農安縣黃龍支行客戶經理。1994年參加工作,先后從事辦公室、客戶部科員、網點負責人等工作。他扎根農行30年,行程十萬公里,走遍了全縣300多個村,為700多農戶發放“惠農e貸”1.3億元,無一筆客戶投訴、無一筆不良貸款,用濃濃的鄉情寫就了一幅和諧美好的服務鄉村“豐景”,曾榮獲農行吉林省分行“十佳業務標兵”、“十佳優秀員工”等榮譽稱號。 沒有憑空而來的能力 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 學無止境,常學常新。王東生認為,縣域網點雖然是農行的“神經末梢”,但承載著服務鄉村振興、服務廣大農民的初心使命,加強思想教育是提升服務品質的首要前提。他深知,在這日新月異的金融市場環境下,唯有勤于學習,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,才能適應時代發展,做好金融服務。 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,提高業務辦理效率,王東生經常犧牲中午、晚上業余時間學習業務知識。他堅持向書本學、向實踐學、向新人學,積后勁而不自餒,在新思想、新理論、新知識的催動下,他成為本職崗位的多面手。他經常教導年輕人“沒有憑空而來的能力,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”,為了做好“傳幫帶”,他時常以“晨夕會”為載體,帶領網點員工深入學習農行政策、產品和上級行經營管理理念。政策理念掌握透了,服務就更精準了,提升網點經營效能就更有力了。2024年10月以來,王東生帶領新的“徒弟”李思奇走遍17個鄉鎮100多個村莊,發放農戶貸款3666萬元,書寫了“1+1>2”的力量法則。 村民的笑容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2022年的一天,王東生來到光輝村張某家里,剛一進門,強壯的背影和簡陋的房屋形成了強烈了視覺沖擊。張某不安的來回踱步低著頭說:“生哥,不是我不想干,我有的是勁兒,但是老媽得了病,我還得供弟弟上學,負擔太重,我真的盡力了......”張某長嘆一口氣,眼中浸滿了無奈。王東生讓張某找出土地合同,又去牛棚里看了看,“錢的事,我來幫你”。王東生到村委會溝通,幫助他聯系了3家農戶承包了10公頃的土地,最終幫助張某貸到10萬元貸款。 貸款發放后,王東生經常幫助張某忙前忙后,請縣里有名的獸醫幫忙查看牛的生長和配種情況,等牛出欄后又幫忙聯系牛羊批發市場,時常到玉米地里幫忙,還找來經紀人幫忙聯系玉米銷售渠道。王東生經常搞得灰頭土臉,跟著獸醫給牛打疫苗時還被牛尾巴甩過一身泥......就這樣日復一日,第一個貸款年后,在王東生的幫助下,張某凈賺了7萬元。村民們聽說張某家賺了錢,都爭先恐后的找他貸款,“王東生去過的人家,牛都變多了”村民打趣道。“你們賺錢比我自己賺錢都高興!”王東生笑著回應。 田間地頭是最好的辦公室 腳步丈量民情,家常話里聽需求。王東生堅信“田間地頭是最好的辦公室”,每日穿梭于村頭巷尾,同支書聊合作,與村民圍爐促膝,談生產、談就業、聊收入、聊憧憬,給村民們謀點子、出主意。多年來,一本本破舊的筆記密密麻麻記滿了客戶的各類信息,王東生稱之為“客戶的生態圖譜”。這里記載了來到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的年齡、家庭情況、職業、愛好等信息,對于下鄉的農戶,記載了張三今年種了幾畝地、李四賣了多少玉米、王五包了誰家的地、賣化肥的孫老板又該進化肥了”等等內容,事無巨細。一來二去,王東生成了各村的“老熟人”,街坊鄰居見面都會互相打招呼。 本該是慢下來的年紀,他卻選擇繼續向前。2024年10月,53歲的王東生從網點主任退下來,但他退崗不退色,在一次走訪中,他發現養殖戶張大姐因飼料漲價愁眉不展,他頂著暴雨上門,一邊幫著喂雞一邊講解“惠農e貸”政策,用“土話”把復雜的利率換算成“多少斤玉米錢”,最終讓張大姐安心簽下首筆貸款。秋收時節,他蹲守曬谷場,邊幫農戶裝袋邊了解資金需求,把金融服務“種”進鄉親心坎里。 韶華不負耕耘者,且將歲月賦新章。不管是網點負責人還是客戶經理,王東生都以一心為民的情懷踐行著“草根”農行人的使命與擔當,把村莊當家鄉,把群眾當親人,一步一個腳印行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