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終于能安心照顧老伴了……”遲大娘抹了抹眼角的淚,顫抖著在調解協議上按下手印。這一幕發生在江源林區基層法院灣溝人民法庭的百姓說事點。在法官、民警、調解員和社區工作人員的聯合調解下,一場因贍養引發的家庭糾紛畫上了溫情的句號。 2024年5月,遲大娘的老伴不慎摔倒后臥床不起,又確診阿爾茨海默癥,每月醫藥費、護理費高達數千元。老兩口一生積蓄因治病耗盡,更讓遲大娘寒心的是,兒子和大女兒多年前借走的9萬元始終未還。兒子稱“外債太多無力償還”,大女兒以“這些年贍養已抵債”為由推脫,小女兒則沉默不語。 “打官司耗錢又傷感情,但老人的病等不起啊!”灣溝人民法庭法官了解案情后,當即啟動聯合調解機制,聯動派出所、司法所和社區,將居住在當地的子女召集到長林社區百姓說事點,外地子女通過視頻連線參與。 調解現場,法官沒有急于普法,而是先播放了一段遲大娘照顧患病老伴的日常視頻,老人顫巍巍地喂飯、深夜獨自換藥……畫面未播完,小女兒已泣不成聲。法官順勢說道:“父母養你們小,你們養父母老,這是天經地義!” “我不是不孝,是真拿不出錢!去年剛買臺出租車,每月車貸就5000塊錢”兒子低頭搓著手說道。司法所調解員見狀說“這不是你不贍養老人的理由。”派出所民警接著說道:“拒不贍養可能涉及遺棄罪。”社區干部則打起了感情牌:“小時候你發燒,大娘背著你走了十里山路看病,你還記得不?” 情、理、法三重攻勢下,子女們終于松口。最終協議約定,兒子和大女兒分期償還9萬元借款,子女三人每月共同支付3000元贍養費,并輪流照顧父母。大女兒主動提出:“我先照顧爸一個月,醫藥費從我那份里扣。” “沒想到還能和孩子們坐一桌吃飯。”簽署協議當晚,遲大娘家中飄出久違的飯菜香。法官回訪時,兒子正給父親擦身,床頭擺著新買的藥品。 “贍養不是‘算賬’,親情更不該明碼標價。”承辦法官感慨道。如今,遲大娘家的客廳墻上多了一張排班表,三個名字寫在了照顧父母的日期上。而那張泛黃的欠條,已被替換成子女手寫的“盡孝承諾書”。 這場糾紛的高效化解,得益于灣溝人民法庭推行的“家事糾紛聯調”機制。法庭聯合公安、司法所、社區通過“情感喚醒+法律釋明+履約監督”模式,近三年成功化解家事糾紛19起,收到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。 “我們通過廣泛對接基層組織、治理單位及行業調解組織,目前已將轄區全部村屯、社區和司法所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,實現與灣溝鎮、松樹鎮綜治中心無縫融合。”灣溝人民法庭法官一邊整理案卷一邊介紹。“從去年以來,我們聯合人民調解員、村干部、社區干部訴前化解糾紛10多起,網格員和調解員就是化解矛盾的第一道‘防火墻’。”繼在灣溝鎮、松樹鎮設立“百姓說事點”“巡回審判點”后,法庭又與灣溝森林公安分局地區第一派出所成立“矛盾糾紛訴前調解工作站”,簽訂《矛盾化解共建協議書》,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。“駐派出所調解工作站讓‘1+N’機制發揮了更大的效能,發現矛盾糾紛我們第一時間就能去化解,真正實現了‘抓前端、治未病’。” 初審:郭小宇 復審:石巍 終審:曹夢南 |